中國史  紫微斗數全書  

在了解紫微斗數之前,應該先去清楚它的來龍去脈,而要搞懂這一切,仍要從歷史的祿命文化從頭說起,可分早中晚期來談。

 

早期:干支五行文化的形成

 

人類最早的有關祿命的活動,就是占卜了,商朝後期的國王在處理大小事務之前,都要用甲骨進行占卜,祈問鬼神,事後將所問的事契刻於甲骨之上,因此在這一個時期有三個特點:

一、人類用占卜的法式,與天溝通。

二、甲骨文字因此發明,後演變成漢字,文字也是人與人溝通的媒介。

三、此時即有六十甲子的紀載,可能是當時用以記數的概念,也有一種說法是當時已用干支紀載時間的變化。

 

聽說到了春秋時期,即有史料考證,中國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。

"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已巳,發生日食。"

 

戰國時期,陰陽家甚及了天文、地理、占卜與五行學說,其代表者為鄒衍,其五德終始說,後來對政治的影響極大。

 

歷史發展到了這裡,祿命之術已經開始有了雛形,現在我們常說的五行相生相剋的學理,應在此時已經完備。

 

中期:天人感應、納甲與斗經

 

西漢時,大儒者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說,強調了天意的重要性,此種學說被皇室所支持,人民開始相信一切皆有天意安排,人類的渺小,是不可以違逆天意的。

此時還有一位京房,將易卦納甲,自成為一個體系,我們現在常看到的六爻占卜,根源就是來自於此,而納甲的觀念,後來也在斗數排盤與四化的原理之中。

 

東漢時,王充提出初稟說,成為現在祿命文化最重要的哲學依據:

<命義篇>

至於富貴所稟之氣,得眾星之精。眾星在天,天有其象,得富貴象則富貴,得貧賤象則貧賤,故曰在天。

 

在漢朝結束之前,占卜之學已經有了較發達的發展,雖然有了天人合一的概念,但是卻還沒有完整的命理程式出現。

 

唐朝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年代,各方面文化都在興盛的發展,祿命法也同時在這個時期出現:

八字:干支的功能不只在紀祿時間,而也是影響命運的符號,八字理論開始形成,李虛中命書即為代表。

占星:受到中西文化交流,對天文概念有更多認識,此時有果老星宗一書,用天體現象反映人生禍福,到後期即為中國的占星術七政四餘。

斗數:在漢唐之間的道經、北斗經、南斗經,與大藏經中漢唐時期傳來的「佛說北斗七星延命經」,就有詳盡記載紫微斗數命主星與身主星的排列方法。

 

走到了這裡,祿命法即分成三流,以干支為依據的八字,以星象為依據的占星,還有與道教南北斗文化有關的斗數,從唐朝到現在,最流行的祿命法仍是這三個,不再有任何新的形式論命法再出現。

 

晚期:陳希夷與現代斗數

 

其實講了這麼多,斗數在歷史中還未真正的出現,傳說中的開山始祖是五代的陳希夷,相傳他寫了一本紫微斗數全書,只在弟子之間流傳,直到明朝羅洪先才有刊刻流傳,但真正看得到的史料卻都是清朝時期的刻版。

 

斗數真正流行的時間是在現代,台灣與香港紛紛出現許多斗數大家,對斗數的理論有了更多的演譯,斗數的生命火花似乎才重新復活。

 

結論:

我們可以說,紫微斗數似乎非一時之作,但它又不像子平八字學說一般,每一個朝代都有一些代表的著作,除了在斗經與道藏可以看出些微的影子之外,真正的史料只有全書與全集,與現代人的著作。斗數的骨架裡有干支紀月、納甲、南卝斗、神煞、算數、易理,皆是不同時期的文化內容,因此研究斗數常要旁通許多其它術數,才能得其精神,但這正也是斗數有其趣味的地方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